五、夯实农业基础,统筹城乡发展
“三农’’工作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城镇化。
15.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口粮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西北地区要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一批节水农业示范区。西南丘陵山区要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实施山地高效立体农业工程,扶持木本粮油料发展。支持生猪、奶牛等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和畜禽品种改良,促进牧区畜牧业向集约化转变。调整农业结构,加快
1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实行集中式供水及配套排水工程。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解决不通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加快通乡通村道路建设,同步推进村庄内外道路硬化。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带动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做好村庄规划,优化居民点布局,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规模,推进游牧民定居。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村容村貌。
17.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拓展农业广度和深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快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以创业带动就业。探索农村集体和农户在当地资源开发项目中入股,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8.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19.扎实推进城镇化。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中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实施百县中心镇建设工程,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在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加工制造、商贸流通等方面特色突出的小城镇加快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快城镇化进程。
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强西部地区发展内生动力的主要途径。要深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区,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20.建设国家能源基地。按照从长计议、统筹规划的原则,优化能源开发、生产、运输、储备布局,加大勘查、开发力度,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提升能源保障水平,确保国家能源战略安全。
——煤炭。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加快西部地区煤炭和煤层气资源勘查,稳步推进神东、陕北、云贵、黄陇、宁东和新疆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煤矿整合改造,重点建设现代化露天煤矿和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矿井。鼓励建设坑口电站,配套建设电网。合理发展煤化工,加强煤层气开发利用。
——石油天然气。加强陆地新区和塔里木、鄂尔多斯等盆地油气资源勘查,努力增加探明储量,实施精细开发。加强同中亚、东南亚、南亚等区域战略合作,建设进口油气资源战略通道和储备基地。依托国内及进口油气资源,合理布局炼油基地。积极合理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建设和完善新疆、甘肃、川I渝、广西、云南等石化基地。
——水电。加强江河水能资源勘查,制定和完善流域水电开发规划,‘做好水电开发的战略接替准备。有序推进重点流域大型水电项目建设,适应西电东送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需求。妥善处理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问题。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水电站。
——新能源。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建设一批大型风电基地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增加核能资源供应,稳步推进非粮生物燃料试点及产业化示范,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做好青藏高原可燃冰勘探和开发利用研究工作。
21.建设资源深加工基地。制定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指导目录,实施国家战略矿产资源勘查储备计划,尽快实现找矿突破。加强有色金属等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延伸产业链,推进冶电联营,形成一批深加工产业基地。推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酒泉、包头、重庆、攀枝花、防城港等钢铁基地。促进水泥等建材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积极推进青海、新疆、西藏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农林产品资源优势,提高棉纺、毛纺、丝绸等纺织加工技术含量,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纺织生产基地。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林浆纸一体化。
22.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依托重大项目,推进技术装备自主化,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突破,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形成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清洁高效发电装备,输变电、石化、环保成套装备,轨道交通、钻井设备,大型机械、数控机床、汽车摩托车、重大医疗仪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建立与装备制造相配套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着力培育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
23.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产业发展新方向,在重点领域率先实现技术突破。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大力支持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链、集聚区和产业基地。提升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新能力和孵化能力。
2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生态环保、集中布局的原则,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科学编制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承接重点,着力引进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和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安排产业转移引导资金,引导东中部地区企业向西部地区有序转移。严把环境保护关,防止落后产能向西部地区转移。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分2r_格局。开展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鼓励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支持产业园区适当扩区调位,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可申请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老2T_业基地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培育发展替代产业。
25.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力度,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推广低碳技术,有效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尾矿、“三废”等的回收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甘肃省和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点,扩大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试点企业范围。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产能。
26.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西部地区金融组织体系,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扶持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支持重庆、成都、西安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促进保险业、信托业发展。在中心城市建立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加快全国性、区域性和沿边1:1岸物流中心建设,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县城超市和配送中心以及乡镇、村连锁农家店等流通网络建设。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红色旅游,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一批国内著名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和会展等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品牌、有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
七、强化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开发
科技和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支撑和关键。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着力促进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开发力度。
27.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布局建立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强化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加强新技术研发,着力突破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传统产业改造的关键技术尹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关中一一天水创新型区域、绵阳科技城发展,推进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积极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加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冰川冻土、生物质资源等具有西部特点的基础科学研究。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大力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科技素质。
28.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科学合理地使用好现有人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各类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扩大干部交流规模,提高交流层次,加大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和党政主要负责人交流力度,继续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干部双向交流工作。鼓励和吸引各类人才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大力引进国外智力。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关施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公务员对口培训以及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等重点人才开发工程。扩大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覆盖范围。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结合点。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央有关投入要向西部地区倾斜,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9.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普九”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农牧区和偏远地区适当集中办学,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偏远地区学校食宿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推进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基本普及双语教育,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民汉合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办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和实训基地,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实施教育扶贫,在大中城市职业学校定向招收生态脆弱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教育,按国家助学政策规定给予资助,优先推荐就业。支持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大学。继续实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招生协作计划。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加强西部地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30.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及政府补助标准。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能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做好出生缺陷干预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工作。推进县乡村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实施少生快富工程。集中解决碘缺乏症、大骨节病、地氟病等地方病多发问题,加强高原病研究。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3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途径和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等多种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行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吸纳就业。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序组织劳动力输出。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完善就业援助制度。
32.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集中财力,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完善面向老年人、孤儿、残疾人、流浪未成年人的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力度,集中改造城市棚户区和国有工矿区、林区、垦区棚户区。加快农村教师、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周转房建设。提高征地补偿安置水平,确保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得到保障。
3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弘扬主流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农村电影放映和农(牧)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译制播映,提高覆盖能力。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和新媒体建设。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在传承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创新。开展特色民族村寨保护。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和民族特色体育场所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九、加强重点经济区开发,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一手抓重点经济区的培育和壮大,一手抓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有序有力有效推进西部大开发。
34.扎实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着力培育经济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经济区,形成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高地,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推进成渝、关中一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发展,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形成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形成省域经济增长点。引导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形成国家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研究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
35.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一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贫困程度深,要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加强规划指导,创新开发思路,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发展特色经济,增强造血功能;着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探索新的开发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36.积极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西藏、新疆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内蒙古、广西、宁夏等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加大中央支持和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力度,推动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进一步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和发展尹充分发挥兵团在新疆发展和稳定中的特殊作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进一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疆地区发展,维护边境稳定。
Copyright © 甘肃方正税务师事务所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5002760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559号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61号(南关什字民安大厦B塔8楼) TEL:0931-8106136 | 税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