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兰州黄河岸边的传统石化厂区与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光伏矩阵隔河相望,当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工程与兰州新区的智算中心数据互联,甘肃城市发展正迎来高质量转型的历史机遇。近期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新时代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方正税务师结合文件精神与甘肃实际,建议在空间优化、产业升级、绿色转型、数字赋能等领域精准发力,让企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一、中央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中央意见围绕城市发展的系统性重构提出了六大核心任务。在空间布局上,强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在产业发展上,要求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生态建设上,确立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在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和交通、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公共服务领域,聚焦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在开放合作上,强调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增强城市发展活力。这些要求为甘肃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甘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机遇
甘肃城市发展正处于量变积累到质变跃升的关键阶段。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3002.9亿元,增长5.8%,其中第二产业增长7.6%,新能源产业表现尤为突出,风电装机容量达3214.8万千瓦,增长23.0%,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3190.8万千瓦,增长25.6%,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城镇化建设方面,《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构建“一横两纵多组团”发展格局,以兰州—白银都市圈为核心,打造“一核两副中心”城市建设格局,计划到2025年兰州—白银都市圈常住城镇人口达到700万人左右,占全省城镇人口比重的一半以上。
兰州作为省会城市,正加速形成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格局。在数字基建领域,兰州新区已成为“东数西算”工程重要节点,建成标准机架2.3万架,在建5.6万架,引进国家电网首个超大型绿色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中川国际机场开通5G-A网络,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实现5G-A覆盖的智慧机场,这些都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独特的区位优势为甘肃城市发展带来战略机遇。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兰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速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同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为甘肃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政策红利,形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重点领域的突破方向
(一)在空间优化方面,应加快兰州—西宁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推进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兰州要发挥核心增长极作用,完善立体交通网络,提升中高端服务能力,通过兰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增强向西开放门户功能。同时推动兰州—白银都市圈1小时通勤经济圈建设,促进产业互补和要素流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产业升级领域需要双轨并行。
传统产业要借鉴甘肃省绿色智慧公路交通创新联合体的经验,该联合体利用钢渣、粉煤灰等工业固废开发新型路用材料,在8个示范工程应用,仅清傅公路项目就消纳钢渣超10万吨,减少水泥用量2万吨,兰州新区、嘉峪关的固废基胶凝材料生产基地已实现年产值2900万元。新能源产业要依托风光资源优势,打造“风光发电—储能—大数据中心”产业链,利用充裕的绿电资源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产业闭环。
(三)绿色低碳发展是甘肃的必由之路。
要持续推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扩大固废基胶凝材料等技术的应用场景,降低传统产业碳排放。同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升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目前全省这两项指标已分别达到96.4%和100%,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
数字基建方面,应加快兰州电信智算中心、联通智算中心建设,形成东西部算力调度枢纽。推进“万兆城市”建设和5G基站加密,今年计划新建5G基站1500个,推动5G-A、物联网等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新业态,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
四、企业贡献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传统工业企业应主动拥抱绿色转型。
酒钢集团等企业通过参与创新联合体,将钢渣等工业固废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建议更多高耗能企业建立“环保—税收—效益”联动机制,充分利用绿色信贷、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实现节能降碳与提质增效的双重目标。
(二)新能源企业要聚焦产业链协同。
风电、光伏企业可与大数据中心开展绿电直供合作,降低数据中心用电成本,同时通过参与碳交易市场获得额外收益。借鉴兰州新区数据中心集群发展模式,新能源企业可联合科技企业开发储能技术,提高风光发电消纳率,构建稳定可靠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
(三)数字经济企业应把握“东数西算”机遇。
依托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的基础设施优势,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承接东部地区算力需求。本地软件企业可聚焦智慧交通、智慧市政等领域,开发适合西北城市特点的解决方案,如甘肃省公路交通建设集团开发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已在兰州、庆阳推广应用,接入桥梁14座,合同额达1913万元,展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四)文旅企业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利用敦煌研究院数字化保护经验,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旅游等新业态,延伸文旅产业链。同时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扩大销售,让丝路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
物流企业应强化枢纽经济功能。依托兰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完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为本地企业“走出去”提供高效物流服务。同时发展冷链物流,助力甘肃牛羊肉、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外销,通过降低流通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五、保障措施与实施建议
要强化政策落地见效,将中央城市高质量发展政策与甘肃“四强”行动、“五量”文章等本地部署衔接,形成政策合力。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为企业转型提供“一站式”服务,特别是对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要落实好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等支持政策。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广甘肃省绿色智慧公路交通创新联合体的成功经验,围绕重点产业组建创新联盟,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既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也要培养本土技能型人才。通过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支持城市绿色项目建设。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获得合理回报,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经济模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甘肃城市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从丝绸之路的驼铃悠扬到“东数西算”的数据流淌,从黄河之畔的生态治理到陆港枢纽的货通天下,甘肃城市正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各类企业要主动作为,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实践,在产业升级、绿色转型、数字创新中找准定位,为甘肃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之力,共同描绘经济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城市发展新画卷。
Copyright © 甘肃方正税务师事务所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5002760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559号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61号(南关什字民安大厦B塔8楼) TEL:0931-8106136 | 税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