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今日焦点 更多菜单 Menu

悉数盘点“十四五”财税体制改革:政府的“钱袋子”五年间变了啥?

发布时间:2025-11-05 字体: 放大 缩小 作者:税萌 方正AI税务 阅读数:13


要是把国家比作一个大家庭,“十四五”这五年的财税改革,就像全家一起翻开账本算清楚三件事:钱该怎么编、税该怎么收、花出去的每一分钱能不能落到实处。说到底,核心就俩字——“明白”:让政府花钱有章法,让老百姓交税有底气,让民生保障有盼头。今天咱就用唠家常的方式,盘盘这五年的“财税成绩单”。

一、预算改革:给政府“花钱”搞了场“断舍离”

五年前要干啥?——打破“往年花多少,今年加多少”的惯性

以前政府编预算,有点像“按老规矩办事”:去年给某项目拨100万,今年就算用不上也可能加俩钱,导致有些钱“躺着睡大觉”,真正急需的地方却缺钱。所以“十四五”一开局就定了目标:把预算管得更精,让钱往刀刃上走,核心抓手就是搞“零基预算”,顺带给每笔钱“上紧箍咒”(绩效管理)。

为啥要这么安排?——家里的钱不够“大手大脚”了

这五年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和支出一直是“紧平衡”——就像家里收入涨得慢,但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的开销不能省。要是还按老办法花钱,要么该办的事没钱办,要么乱花钱造成浪费。所以必须改革:零基预算是“按需给钱”,绩效管理是“看效给钱”,双管齐下把有限的钱花在点子上。

现在做得咋样?——钱真的“精准滴灌”了

这五年的预算改革,堪称政府花钱的“断舍离”革命:

零基预算搞出了“安徽样本”:打破“护盘子、守基数”的老毛病,像六安的市政养护费,以前按去年基数报,现在按实际养护面积算,连市民满意度都算进考核里。到2024年,中央部门“非刚性支出”直接砍了15%,省下来的钱全往民生、科技上堆,光免费学前教育就安排了200亿。

每笔钱都有“绩效盯梢”:以前花钱是“钱花出去就完事”,现在从申请到花完全流程评估。2024年中央项目绩效评价覆盖率100%,要是花得没效果,下年预算直接砍,这就逼着钱往管用的地方去。

“大红包”发得又准又快:五年发了19.4万亿专项债,相当于给全国基建“输血”——修地铁、建医院、搞乡村公路全靠它;还发了50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2000亿帮企业更新设备,全是老百姓和企业最需要的。

二、税制改革:让交税像“明码标价”一样清楚

五年前要干啥?——给税收“定规矩、调结构”

“十四五”前,有些税种还靠“暂行条例”管着,难免有人犯嘀咕“这税收得合理吗?”;而且间接税占比高,工薪族交税多,高收入群体调节不够。所以改革目标很明确:让税收有法可依,让税负更公平,也就是“税收法定”和“提高直接税比重”。

为啥要这么安排?——交税得“心里有底”,税负得“一碗水端平”

税收这事儿,最怕“没规矩”。要是税种没有法律撑腰,既可能出现“乱收费”,也可能让企业和个人不敢放心规划收入。而调结构是为了“抽肥补瘦”:工薪族少交点,高收入群体多承担点,还要通过绿色税收倒逼环保,一举多得。

现在做得咋样?——14个税种有了“法律身份证”,减税真金白银到账

这五年税制改革,最实在的变化就是“交税更明白,优惠更实在”:

税收终于“有法可依”了:以前18个税种里好多是“暂行”的,现在14个完成立法,增值税、个税这些常用税种全有了“法律身份证”。这意味着“不能随便加税减税”,老百姓和企业不用再担心政策“朝令夕改”。

工薪族到手的钱变多了:个税改革是最直观的红利,专项附加扣除涵盖子女教育、房贷、赡养老人等6项。2024年汇算时,1.19亿人享受到优惠,减税近3000亿——相当于不少家庭一年多拿了好几千“补贴”。

绿色发展有了“税动力”:环保税、资源税这些“绿色税种”五年收了2.5万亿,同时还给环保企业减税1.5万亿。一收一减之下,单位GDP能耗降了13.5%,天更蓝、水更清里,藏着税制改革的功劳。

三、央地关系:不让基层“有钱办事”成空话

五年前要干啥?——给基层“补血”,划清“权责清单”

以前有些事,中央和地方权责没说清,要么互相推诿,要么重复花钱;更头疼的是基层缺钱——市县财政紧,“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都费劲,老百姓办事自然不顺畅。所以“十四五”要做的是理顺央地权责,让钱往基层流。

为啥要这么安排?——基层稳了,全家才稳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社区能不能办社保、学校老师工资能不能按时发、乡村公路能不能修,全靠基层财政撑着。要是基层没钱没权,再好的政策也“悬在空中”。所以必须让中央统筹大事、地方管好小事,同时给基层送足“粮草”。

现在做得咋样?——基层“三保”兜牢了,办事不卡壳了

这五年,基层财政的“腰杆”明显硬了:

钱往县里流: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里,“均衡性转移支付”占了45%,中西部县级基本财力补助涨了12%。以前有些县担心“工资发不出去”,现在“三保”缺口彻底清零,公务员、老师工资按时到账,社区办公经费也不愁了。

权责划清楚了:在科技、环保等5个领域明确了央地分工,比如跨区域污染治理归中央统筹,社区卫生服务归地方负责,不用再“踢皮球”。养老保险也实现全国统筹,2024年跨省调剂资金2533亿,不管在哪交社保,养老金都能按时领。

转移支付不“缩水”:以前有些资金层层划拨会“打折”,现在有了“直达机制”,钱直接到市县账户,确保全花在民生上。

四、民生账本:钱花得值不值,老百姓说了算

五年前要干啥?——把“大头”花在民生上

财税改革说到底是为了人。“十四五”明确要让财政支出更多向教育、社保、医疗倾斜,目标就是让老百姓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为啥要这么安排?——财政的钱,本来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国家收的税、编的预算,根源是老百姓和企业的贡献。经济再紧,民生不能紧:孩子要上学、老人要养老、病人要治病,这些“刚需”必须保障。所以五年间,民生支出占比一直稳超70%,这是“家底再薄也不能亏了百姓”的底气。

现在做得咋样?——民生“红包”拆到手软

这五年的民生账本,每一笔都暖到心里:

教育更有保障:累计花了20.5万亿在教育上,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还发了超500亿育儿补贴,帮年轻爸妈减轻负担。

社保网更结实:19.6万亿社保支出,让养老金连年涨,医保报销范围越来越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兜底。

钱包更鼓了:除了个税减免,还通过减税降费帮企业减负,进而稳就业、涨工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五年累计106万亿,最终大部分又流回了老百姓的生活里。

总之一句话,这五年财税改革改出了“明白账”

回头看“十四五”财税改革,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全是“精打细算”的实在事:预算改革让政府花钱“不任性”,税制改革让交税“不糊涂”,央地调整让基层“不发愁”,民生投入让百姓“不犯难”。

说白了,财税改革就像给国家这个大家庭管账:既要算清楚“进多少钱”,更要管明白“花在哪”,最终还要让全家人都觉得“值”。这五年的“成绩单”证明,钱真的花在了刀刃上,税真的用在了实处——这就是最扎实的改革成效。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网友评论 [共0条评论]

您好!为了更好的体验我们的服务,请您 OR


评论一下

通知公告Notification announcement

今日焦点Focus today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甘肃方正,一分钟完成注册

Copyright © 甘肃方正税务师事务所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5002760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559号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61号(南关什字民安大厦B塔8楼) TEL:0931-8106136 | 税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