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规政策 > 税收法规 更多菜单 Menu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鉴证业务指导意见(试行 上)

发布时间:2011-12-23 字体: 放大 缩小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数:1190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鉴证业务指导意见(试行)

    为了规范注册税务师开展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鉴证业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等有关税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下简称税法)的规定,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一章  年度纳税申报鉴证业务准备

    第一条  鉴证人承接鉴证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实施所得税年度申报鉴证业务的能力;

    (二)质量控制制度健全有效,能够保证执业质量;

    (三)能够获取有效证据以支持其结论,并出具书面鉴证报告;

    (四)能够承担执业风险。

    第二条  鉴证人承接鉴证业务前,应当初步了解业务环境,决定是否接受委托。

    业务环境包括:约定事项,委托目的,报告使用人的需求,被鉴证人遵从税法的意识,被鉴证人的基本情况、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执行情况、内部控制情况、重大经济交易事项等情况。

    第三条  鉴证人决定承接鉴证业务的,应当与委托人签订业务约定书,并按照有关规定向税务机关备案。

    第四条  鉴证人承接鉴证业务后,应当及时确定项目组及其负责人,并按照执业规范的要求,编制业务计划,组织业务实施。

 

第二章  年度纳税申报鉴证业务实施

第一节  收入类项目鉴证

    第五条  鉴证收入类项目,应当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

    收入类项目的鉴证,应当采取下列方法:

    (一)评价有关收入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二)关注收入申报是否正确;

    (三)审核、确认收入的分类;

    (四)审核收入确认的条件是否恰当;

    (五)确定收入确认时间;

    (六)运用适当技术手段,对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核;

    (七)评价收入项目的会计核算和计量是否正确执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

    (八)评价特殊业务处理是否正确。

    第六条  鉴证收入类调整项目,应当包括视同销售收入,接受捐赠收入,不符合税收规定的销售折扣和折让,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按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对初始投资成本调整确认收益,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投资损益,特殊重组,一般重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确认为递延收益的政府补助,境外应税所得,不允许扣除的境外投资损失,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减计收入,减、免税项目所得,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及其他。

    收入类调整项目的鉴证,应当采取下列方法:

    (一)依据税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准则,下同),结合被鉴证人的业务活动类型和行业特点以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识别和确认所有收入类调整事项;

    (二)依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评价收入类调整事项的账载金额的准确性;

    (三)依据税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认税收金额与账载金额的差异;

    (四)依据税法,审核确认收入类调整金额。

第二节  扣除类项目和弥补亏损类项目鉴证

    第七条  鉴证扣除类项目,应当包括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扣除类项目的鉴证,应当采取下列方法:

    (一)评价有关扣除项目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二)根据合同(协议)、发票、付款凭证等,确定扣除项目发生的实际情况;

    (三)根据业务活动的类型,确认扣除项目的特征;

    (四)选择适用的扣除项目确认条件;

    (五)确定扣除项目的确认时间;

    (六)评价使用或者销售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

    (七)抽查大额业务支出,评价其支出的合理性;

    (八)审核有关支出是否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九)根据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核算资料,审核扣除项目会计核算执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情况;

    (十)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计量方法,审核扣除项目的计量情况;

    (十一)审核企业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者财产,是否已经在税前扣除或者计算对应的折旧、摊销已经在税前扣除。

    第八条  鉴证扣除类调整项目,应当包括视同销售成本,工资薪金支出,职工福利费支出,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工会经费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捐赠支出,利息支出,住房公积金,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税收滞纳金,赞助支出,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支出,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与未实现融资收益相关在当期确认的财务费用,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加计扣除及其他。

    扣除类调整项目的鉴证,应当采取下列方法:

    (一)依据税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结合被鉴证人的业务活动类型和行业特点以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识别和确认扣除类调整事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二)依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评价扣除类调整事项的账载金额的准确性;

    (三)依据税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认税收金额与账载金额的差异;

    (四)依据税法,审核确认扣除类调整金额。

    第九条  鉴证弥补亏损类项目,应当包括当年可弥补的所得额、以前年度亏损弥补额、本年度实际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额、可结转以后年度弥补额。

    弥补亏损类项目的鉴证,应当采取下列方法:

    (一)依据税法,结合企业日常经营业务、资产重组情况以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确认被鉴证人当年合并分立企业转入的可弥补亏损额以及可弥补的所得额;

    (二)依据税法,结合企业以前年度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鉴证报告以及税务机关的相关审批或备案资料,确认被鉴证人以前年度的盈利额、亏损额、合并分立企业转入可弥补亏损额和以前年度亏损弥补额;根据约定,可以对以前年度及合并分立企业转入可弥补亏损额进行延伸鉴证;

    (三)依据税法,确认当年可弥补的所得额、本年度实际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额和可结转以后年度弥补的亏损额。

第三节  资产类项目鉴证

    第十条  鉴证资产类项目,应当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

    资产类项目的鉴证,应当采取下列方法:

    (一)依据税法,结合被鉴证人的业务活动类型和行业特点以及企业资产管理制度,确认企业取得该项资产实际发生的实际计税基础;

    (二)依据税法,结合被鉴证人的业务活动类型和行业特点以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确认企业处置资产、重组中的资产转移以及资产账面价值的调整所产生的所得或损失;

    (三)依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认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减值、公允价值的变动、减值准备的计提;

    (四)依据税法,确认按照规定扣除的折旧、折耗、摊销、准备金后的资产净值。

    第十一条  资产类项目折旧、摊销、处置的鉴证,应当采取下列方法:

    (一)依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结合被鉴证人的资产类别和行业特点以及企业资产管理制度,确认资产原值的账载金额、残值率、折旧摊销方法、折旧摊销年限、本期折旧摊销额以及存货的购(产)销存计价方法是否正确;

    (二)依据税法,结合被鉴证人的资产类别和行业特点,确认资产的计税基础、折旧方法、折旧摊销年限、本期折旧摊销额以及存货的购(产)销存计税基础计算结转是否符合规定;

    (三)依据税法,确认资产项目折旧、摊销、分配、扣除的纳税调整项目证据资料和金额计算资料;

    (四)企业转让或者以其他方式处置资产的,应当鉴证其申报扣除的资产净值。

    第十二条  鉴证投资资产类项目,应当包括权益性投资资产和债权性投资资产。

    投资资产类项目的鉴证,应当采取下列方法:

    (一)依据税法,结合被鉴证人的投资资产管理情况,重点关注投资资产中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并关注金融负债。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和长期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确认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期初、期末计税基础。

    (二)依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认长期股权投资或者债权投资的期初投资额、本年度增减投资额、会计核算方法、权益法核算对初始投资成本调整产生的收益、投资收益、投资损益;确认长期股权或者债权投资转让的净收入、会计成本、转让所得或损失。

    (三)依据税法,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股息红利是免税收入还是全额征税收入,确认长期股权投资转让所得的净收入、转让所得或损失。

    (四)确认长期股权投资或者债权投资持有期间的股息红利、利息的会计与税收的差异金额;确认长期股权投资或者债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的会计与税收的差异金额。

    第十三条  鉴证资产类调整项目,应当包括资产损失,固定资产折旧,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无形资产摊销,投资转让、处置所得,油气勘探投资,油气开发投资及其他。

    资产类调整项目的鉴证,应当采取下列方法:

    (一)依据税法,结合被鉴证人的资产情况和行业特点以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确认资产类调整事项;

    (二)依据被鉴证人资产损失、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以及长期股权投资所得等情况,确定调增金额和调减金额。

   第四节  资产减值准备金调整项目鉴证

    第十四条  鉴证资产减值准备金调整项目,应当包括坏(呆)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矿区权益减值及其他。

    资产减值准备金调整项目的鉴证,应当采取下列方法:

    (一)依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结合被鉴证人的资产情况和行业特点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确认各项准备金的期初余额、本期转回额、本期计提额、期末余额;

    (二)依据税法,确认允许税前扣除的准备金支出;

    (三)依据会计核算的本期转回额和本期计提额与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准备金支出额进行分析对比,确认纳税调增金额和调减金额。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网友评论 [共0条评论]

您好!为了更好的体验我们的服务,请您 OR


评论一下

通知公告Notification announcement

今日焦点Focus today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甘肃方正,一分钟完成注册

Copyright © 甘肃方正税务师事务所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5002760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559号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61号(南关什字民安大厦B塔8楼) TEL:0931-8106136 | 税管家